看了伊翔的故事以後,其實我非常的感動。
我們每個人小時候,都曾有過無數的夢想,以及屬於童年的狂想曲。
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,社會的評價與學校的成績、同儕的壓力等等
我們逐漸的認為,我們擅長什麼,我們不擅長什麼。
我們能做什麼,我們不適合做什麼。
但是,我們可曾想過,如果跳出考試與競爭的壓力,重新讓我們去學習那些我們認為自己不擅長的事物時,
會有什麼樣的新氣象?
在吳健雄科學營時,我有幸和李遠哲大師同桌。當時他要我們同桌的小隊員自我介紹。
大家不免俗地,介紹自己的專長,以及即將就讀的大學。
當我介紹完自己是學生物的人,具有生奧背景,即將就讀生命科學系時,
李遠哲大師終於受不了,他問我們說:
「如果你們在這麼小的年紀,便把自己定型,定位的如此清楚,那麼你們又要如何接受新事物呢?」
「你們有沒有想過,其實你們以為的興趣,都只是因為你們在那方面競賽表現的傑出、考試成績好而已?」
當下,我感到相當的震撼,一種無聲的震撼。
多少年來,透過成績的篩選我們慢慢的被社會定型,就像故事中的伊翔一樣。
但或許我們在某方面豐富的天賦(如伊翔的繪畫、藝術天賦)卻從來沒有被發掘?
當我們專業的眼光逐漸變得犀利的同時,眼睛也被蒙上了一層僵化的眼罩,
讓我們看不見想像與創意?
幾年前,因為天下雜誌的介紹,使我曾經深入的研究過芬蘭的教育體制。
在芬蘭,沒有一個學生是笨學生,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。
在那裡,沒有成績單,沒有競爭,沒有責罵;
而每個學生也能盡情發揮自己,並且將自己的創意發揮到極致,貢獻社會
這讓它在全世界被譽為最快樂的國家,同時它也有全世界最優質的學習環境,
與最有貢獻的國民。
起先我不相信,但深入研究以後,發現它真的不簡單。
而其間的關鍵,便在於芬蘭的老師能看出每一位學生的獨特,並順勢因材施教。
這不就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嗎?
那為什麼人家芬蘭做得到,而我們做不到?
為什麼我們仍然停留在競爭與專長的迷思?
我想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。
留言列表